8月28日傍晚,攀西裂谷的风拂过国家钒钛高新区。18时18分,国家电投集团四川攀枝花100MW/50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控制室一声“并网成功”,全场顿时掌声响起。
48个巨型电池舱,如银色巨人静卧山间,这座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绿色充电宝”,标志着攀枝花在新型储能赛道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现了从“0”到“全省首个”的历史性跨越。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从启动到并网仅用时9个月,再次展现了“攀枝花速度”。
“这类项目一般需要18个月以上建设周期,但攀枝花只用了9个月。”国家电投项目经理李守强感慨道,“这背后是地方政府‘保姆式’服务的支持。”
时间回溯到2024年11月,项目刚刚破土动工。面对这片待开发的土地,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仅仅9个月后,这里会矗立起一座占地数十亩的现代化储能电站。
“全钒液流储能技术是国际公认的容量更大、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的长时储能技术路线,但对于攀枝花来说,这是第一次吃‘螃蟹’。”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项目推进牵头单位,他们实施了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全力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翻阅该项目建设时间轴,会发现两个关键节点:2024年5月入选“四川省首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2025年3月取得110KV送出工程核准。前者让项目获得政策支持,后者则破解了新能源项目常见的“窝电”困境。
“这些政策红利不是等来的。”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拿出厚厚的申报材料说,项目团队曾连续两周驻成都开展工作,最终凭借技术优势入围示范名单。
“那段时间,我们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几乎天天泡在项目现场。”国家钒钛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雨驰回忆道,“最紧张的时候,我们同时协调七八个部门,为的就是不让项目在任何一个环节卡壳。”
2023年7月备案立项,12月取得电网公司支持函,2024年1月取得项目用地,5月纳入四川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名单……翻开国家钒钛高新区的服务工作清单,12项具体工作清晰地记录了项目推进的每一步。
“每一个时间节点的背后,都是多方协调的努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钒钛高新区分局局长杨艳辉印象深刻的是办理项目方案设计的那段时间。“我们需要确保项目的容积率符合有关政策要求,对于这个项目来说,当时的情况下难度比较大。”
那段时间,工作专班的成员们带着材料,穿梭于各个部门之间,详细解释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项目顺利取得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电网接入方案审批是另一个难点。由于这是四川省首个此类项目,电网接入需要更加谨慎的技术论证。 “我们协调省、市国网供电公司的专家多次到现场勘查,开了无数次技术论证会,最终才确定了110KV接入电网的方案。”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个项目不仅填补了我市在电网侧长时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空白,更为打造‘钒电之都’奠定了坚实基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项目输电线路要穿、跨越高速公路,协调力度较大。市交通运输局主动作为,创新实施“三步工作法”,高效保障输电工程穿、跨越高速公路及国省道建设。前期联合“一路三方”现场踏勘,同步会审方案;报批阶段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并联审批,大幅压缩审批时限;施工阶段全程现场协调,统筹安全、质量与进度,实现道路通行与工程建设双保障。通过流程再造与精准服务,该项目以最短时间、最优组织完成穿、跨越施工。
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并网发电,不仅是攀枝花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通过60兆瓦时的超大容量调节能力,电站有效平抑新能源发电波动,配套110KV升压站与主电网智能协同,显著提升了我市绿电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更值得期待的是,二期项目“全钒液流储能+氢燃机”已在规划中。届时,攀枝花将逐步建立起多能融合互补体系,形成更具规模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