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集团鲍店煤矿生产服务中心铆焊车间里,中共党员王燕盯着那台银灰色的多功能型材自动切割装置,语气里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装置正“嗡嗡”作业,切割头沿着导轨精准游走,火花飞溅中,28秒就把一块不规则型材切得光滑平整。看着这台自己带领党员创新队啃出来的“硬骨头”,她眼里的欣慰藏都藏不住。
“手工切割一件工件,光划线就得好几分钟,稍不注意就歪了,大型数控机又笨又重,数米长的型材搬不动,切弧线时焊瘤子能堆出半指高……”提起过去的切割活儿,老工人李师傅直摇头。矿上铆焊件型号多达500余种,小到几十厘米的配件,大到数米长的型材,切割效率低、精度差,成了卡脖子的生产瓶颈。
这瓶颈,生产服务中心党员创新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王燕牵头,兖矿技能大师刘清林等骨干应声加入,一合计就定下目标:“搞一台能移动、够灵活、效率高的新装置,让工友们少遭罪。”
消息传开,质疑声也来了,“几十元的小电机能带动切割头?”“买现成设备虽贵但稳妥,何必自讨苦吃?”面对嘀咕,王燕在队会上拍了板,“算小账不如算大账——效率上不去,才是真亏本!咱党员创新队,就得啃硬骨头!”
说干就干。两个整天加一夜,创新队泡在车间画图纸、搭框架,图纸改了又改,框架搭了又拆,总算敲定“控制系统+动力系统+行走系统”的基本结构。可真动手时,难题像串珠子似的冒出来,纵向和横向导轨的精度怎么保证?切割角度的斜度如何固定?电机转速快了会抖,慢了又影响效率……
“最头疼的是线拖拽问题,刚开始切割总跑偏。”那三天,创新队队员们连轴转,队员闫振华把电机线圈绕了一圈又一圈,张德河用车床测配件不断调整角度,刘清林尝试加固框架、增加配重,最后在导轨连接处加了个转向轮,又装了挂线延长杆,才算彻底搞定。
“省一分是一分,攻坚就得真下功夫,下真功夫,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这是生产服务中心党员创新队的“信条”,在车间里传成了佳话。
研发时,他们始终攥着个理,花小钱办大事,才是真本事。选电机时,有人说“买贵的稳妥”,王燕却领着队员们反复试,“咱试试小功率的!”几十元的小电机,轻便得能用一根手指勾起,试了十几次,动力刚好够用,硬是把这块“成本骨头”啃了下来。
电机转速如何确定?有人觉得“越快效率越高”,有人担心“快了会抖影响精度”。“吵不如试!”创新队搞起“实战测试”,连续两天换了十几种转速,记了满满三大页数据,终于找到最佳值。“现在加个变频器,不同尺寸都能适配。”王燕指着装置上的接口,眼里亮闪闪的——这是队员们熬夜改了五版设计图才留出的升级空间。
为了让导轨精度达标,队员们拿着水平仪趴在地上调了又调,为了固定切割角度,用废钢板敲敲打打做了二十多个试块。线拖拽问题解决那天,刘清林的手掌磨出了水泡,却笑着说:“我们党员创新队,有自己的信条,我们就得这么实干!”
“过去一天切30个相贯线工件,现在能做200多个,人工省了一大半!”看着报表上的数字,李师傅笑得合不拢嘴“这台‘小个子’装置,接220伏电就能启动,14瓦的功率比台灯还省,往哪儿一放都稳当,换个模具,圆形、异形、50到500毫米的工件全拿下。”
更让工友们舒心的是,不用搬材料、不用提前划线,按下遥控器,切割头就乖乖“听话”。“以前弯腰划线,一天下来腰像断了似的,现在站着操作,安全又轻松。”老焊工田栋师傅说,切割精度高了,后续焊接返工率为零,车间里的“焊瘤子”少了,笑声多了。
如今,这台装置成了车间的“香饽饽”,党员创新队又忙着规划量产,“再做两台,一台放机修厂,一台放更新厂!”他们还琢磨着加个强力磁铁,让换模具更方便——就像王燕说的“党员创新队的活儿,永远有下一站。”
据统计,装置投用一个月以来,已完成1200余件切割任务,涉及30多种非标件,每年能省12万元材料费和人工费。“效率提上去,职工能少受累,这就是咱党员创新队的价值。”王燕望着忙碌的车间,语气笃定。阳光下,她工装上的党员徽章格外耀眼。
作者:山东能源集团鲍店煤矿 张继
图片:山东能源集团鲍店煤矿 焦超